第134章 教育公平-《不能从良的我只能权倾朝野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杨淮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愣,随即便又皱眉深思了起来。

    张巡本身在历史上的争议极大,安史之乱中他守睢阳,以微弱兵力死守了睢阳两年的时间,替唐王朝保住了江淮不失,税赋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唐军输血,可谓是劳苦功高。

    但他为了守城又几乎把城中百姓全都给吃光了,又混了个吃人魔头的罪名,以至于唐朝就他是否要进入凌烟阁都要争论不休,而此人的这个名声,自然也是好坏参半,争议很大很大了。

    敏锐得感觉到刘大炮这个问题的背后好像是有什么语言陷阱,杨淮想了想,还是颇为谨慎地道:“张巡守睢阳,保江南财税,毫无疑问是列丈夫也,虽吃人之事小节有亏,却也算是,亏小节而明大义,亦可称得上是忠义无双四个字了吧,此事,历朝历代早有公论。”

    “是么,然而在我的立场来看,此人,贼寇也。”

    “哼哼,所以说你我是道不同不相为谋。此事历朝历代皆有定论,历朝皇帝对张巡也多有加封,此不正说明你是乱臣贼子?我知你要说的东西,无非是民为社稷之本之类的,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,若是朝廷都没了,百姓又何处可依,张巡虽然牺牲了睢阳的全城百姓,却保了包括扬州灾难的整个江淮。”

    刘大炮闻言又笑问道:“张巡保了扬州?我怎么不知道啊,扬州当时不是屠城了么?被唐军屠城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说历朝历代对张巡早有定论,但所谓定论大多都是事后追封罢了,当时呢?朝廷真的没有余力救援张巡么?据我所知张巡前脚死,后脚叛乱就被唐军平定了,整个过程,就好像是所有的唐军都在默默的在等着张巡死,张巡不死,睢阳不救,为什么啊,都是为了争功?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?”

    “那你说如果不是为了争功,那又是为了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朝廷不允许这么牛逼的人存在啊,张巡是个基层官员,一个基层官员凭什么立这么大的功劳,这么大的头功给了你,岂不是显得我们这些节度使很没有用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他是基层官员,所以他也没有靠山,当时乱世,他起兵的时候打得是吴王的旗号,后来接受的是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的指挥,然而李巨是玄宗任命的河南节度使,而当时唯一能救他的贺兰进明,是肃宗的人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当然不能救他啊,君君臣臣父父子子,救了你张巡,你来当头功,长得是玄宗的脸,杨得是吴王的威,玄宗若是长脸了,肃宗的面子往哪搁?”

    “所以啊,这是张巡摆错了自己的位置,基层官吏不去干基层的事儿,却想着保全江南,他这么牛逼,把朝廷礼法置于何地?将肃宗和玄宗这一对君臣父子置于何地?”

    杨淮闻言,一时语塞,却是没想到刘大炮的角度居然是这个。

    却见刘大炮笑着道:“朝廷与民,到底谁是谁的本,这个问题我并不想与你争辩,但是我以为,任何百姓都应该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,追求过好日子的权力,阶级跃升这种事,就算是注定只能发生在极少数人的头上,但至少有个希望,有希望,生活才有劲力。”

    “至于这样打破阶级壁垒会不会给国家带来动乱,会不会打破朝廷的秩序,那其实不应该是百姓要去考虑的问题,朝廷应该想办法适应百姓的变化,满足百姓的需求,想办法给每个百姓都创造上升的阶梯,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稳定将所有的上升阶梯锁死。”

    “我在扬州办学堂所求的无非也就是三件事:公平、公平、还是特么的公平!”

    “什么特么的狗屁君臣父子,老子不吃这一套,朝廷不满就让朝廷去想个办法,礼乐崩坏就建立一套新的礼乐,朝廷维系不住就换一个新的朝廷,张巡没什么好歌颂的,让这个狗日的世道再也没有第二个张巡才是真正的天道。”

    “今天我来找你也不是跟你商议的,睢阳书院搬也得搬,不搬也得搬,我大婚的请柬给你送了,你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,你想躲在睢阳专门教授富家子弟?这是对我义子门中每一个向学学子的不公平!信不信老子砸了你的门楣?”

    “你这样的名师,要教,就去编写教材,去教授老师,我在扬州设立了一个新衙门叫教育局,第一任的局长由你来做,若是实在不愿意和我同流合污,那你就搬走吧,你们杨家的这点祖产,也不用要了,谁特么跟你讨价还价,老子给你脸了?”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……”

    就见杨淮脸色通红通红的,看上去好像一口老血随时要喷出来一样。

    作为一代大儒,他哪受过这个?

    “乱臣贼子……乱臣贼子……你这个乱臣贼子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