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章 杂七杂八事-《不能从良的我只能权倾朝野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不同于君主立宪的这个大方向,表面上限制的毕竟是皇帝的权力,只要皇帝本人认可,其实对其他人的影响终究有限,而且大家也都受够了反反复复的改朝换代,武将跋扈,嘴上虽然有许多的道德君子叫得响,实际上大多数人对此事其实是暗中支持的。

    但是东厂建立这种事儿就让人难受了,谁愿意身边时时有探子窥探隐私,抓小辫子呢?谁又愿意和那些连男人都不是的东西同朝为官呢?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就连殿前司的那些武将们,对限制相权的这件事积极性其实也不是很高。

    官家的目的是在自己咽气之前亲眼看到君主立宪的这个目标实现,看着第一人宰相成功的选出来,并且限制住。

    可是这个目标,对于禁军来说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    巴不得你明天就死,换一个小皇帝坐龙椅,到时候怎么君主立宪我们大家商量着就来了,没有你的掣肘,岂不是更舒服?

    至于相权会不会限制不住,说实话大家还真的都没这方面顾虑,或者说是看不了这么远,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,只要兵权被牙兵阶级牢牢地握住,相权什么的,无所谓的事儿。

    一来二去的这反对的声音自然也就起来了,而刘大炮终究不可能是王安石,甚至他压根就不是朝臣,按照他的设想也永远都不可能是朝臣。

    他负责提出一个大的改革方向,但是具体怎么改革,如何实施,他却是能不过问就尽量不过问的好。

    虽然实际上他现在确实是柴宗训的盟友,但具体这个事儿能在他死之前走到哪一步,还是看他,对自己来说他死了之后也照样有的是办法能搞。

    而由于刘大炮与赵匡义的谈话是发生在酒宴之上,根本也没有避讳旁人,几乎没几天的时间,大家也都知道了赵匡义想要竞选丞相,而刘大炮开出条件要赵匡胤放弃股东身份的事情了,一时间,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然而到底这个丞相怎么选,又是谁说了算,刘大炮和皇帝却都始终讳莫如深

    首相,储君,东厂,矿务商会改革,对辽贸易,一时间所有的事儿全都赶到了一块,直让人目不暇接,一时间甚至都有点大事太多,不知道应该关心什么是好的感觉。

    朝堂中,野心勃勃之辈在没头苍蝇一样的四处乱动,相对平庸,且有自知之明的人在谨小慎微,尽量什么事儿都不出头。

    市井中则到处都是肆意卖弄学识,喝多了吹牛逼的货,毕竟在明朝之前,华夏文明很少真的有因言获罪的事儿,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这个道理早在上古周朝的时候大家就懂。

    朝堂上现在实在是有太多可以说的事儿了,开封这地方毕竟又是天下之中,即便是某个不起眼的脚点,某个来吃糖饼的不起眼的客人,说不定就是朝廷要害部门的官员,就算品级不高,但接触的层次却一定不低,随口聊天,往往也能聊出许多国之大政出来。

    给他们上菜的店小二随口一听,可能就会听到许多了不起的东西,这店小二在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时候再添油加醋的一吹,自然也就能吹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。

    这些东西,离着普通老百姓说远也远,说近却也还挺近的,而对于君主立宪的认可度,其实朝野之间的认可度倒是还真挺高的。

    事实上,历史上的宋朝本来就很是有一些君主立宪的影子在的,要不然这皇帝也不会自称官家,刘鹅也不会死后被大臣们把龙袍给扒下来,听说南宋的时候,高宗和秦桧的府邸同时失火,禁军都是优先去秦桧他们家灭火,相府的火灭了之后,才回过头去灭皇宫的火灾的。

    不因言获罪这种事儿五代以来就一直有所传统,一时间就连普通老百姓,局限于自己的见识,也在纷纷议论着,在君主立宪的大体框架之下,具体要如何如何去施政等措施,一个个的都在指点江山。

    也恰恰因为如此,刘大炮倒是也觉得这还真是个搞舆论的大好时机,办报纸的大好时机。

    刘大炮打算抓紧时间将报纸这东西给弄出来。

    再者也是因为现在盐铁司的集体摆烂,与辽国明明是刚签订了贸易协定,刘大炮也将贸易的大政方针给定下了,但偏偏这辽国的使臣和商人来了,想商议一些具体细节上的东西却找不到人。

    想尝试着做两笔生意吧,偏偏周朝这边的政策不定,周朝这边的商人谁也拿不准盐铁司这边的态度,也不知道这个税到底是怎么个收法。

    简单的做点小买卖结一份交情没问题,但要说大宗,大规模的出货,这就有点难了,政策性风险太大,拿不准的情况下谁也不敢瞎搞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