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在那人的眼中,李世民的渭水之盟是对的,当时突厥进攻,是草原民族,他们善于骑马,机动力强,而李世民刚刚登基,还没完全整合国家内部。 既然如此,和颉利硬碰硬就算打赢,也是输了。 输的最惨的地方就是颉利是在大唐境内战斗,会破坏大唐的生产,让本来就不算太强的基础国力遭受更加恐怖的破坏。 这样的话,大唐盛世降临就得迟到数十年。 所以渭水之盟,用一些钱财买时间和机会就是正确的选择。 苏曦现在想想,也是对的。 汉武帝在草原决战,和匈奴的胜算是五五开,但是他们每破碎一个匈奴部落,每屠杀一些匈奴的牛羊,匈奴的基础国力就会下降,将来的战斗就会更加容易。 所以有时候保存基础国力是正确的方针。 就像现在华国,不允许任何战争进入国内,依靠庞大的人口和生产力,可以完成自产自销,如此一来,可以经得住消耗。 但是外面那些拥有战争的国家就不同了,他们多消耗一分钟,他们的根本国力就会消耗很多。 废弃的城市,流离失所的百姓,被破坏的工厂,这些当战争停下的时候,如果恢复起来,都是一件消耗时间的事情。 到那时,我们恢复的更快,他们恢复的更慢。 最重要的是,战争期间,他是因为本国具有大量的流民,根本做不到自产自销,短时间还好,时间一长,就跟不上战争的消耗,自然就会崩塌。 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思考,苏曦突然发现,李世民的渭水之盟,似乎不是不能洗白。 …… 苏曦还想到了一点,如果说战争打的是国力,那么帝国和小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到底是什么呢? 是精锐兵种? 是顶尖将帅? 是战略战术的差距? 不,应该不是这些。 应该是巨大的国力差距。 那种鸿沟般的差距。 小国不敢输,帝国可以随便输。 小国输一场可能就升天了,帝国输十场还可以卷土重来。 这就是差距。 ……… 第二章 (本章完) 第(3/3)页